2007年宏观经济变化特征和主要问题
大 中 小
文章来源:万象互联
更新时间:2008-1-10
2007年宏观经济的主要特征
1.宏观经济由“高增长低通胀”,向“高增长高通胀”转变
2007年初以来,宏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,且增速不断加快,1季度GDP增速为11.1%,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.9个百分点,随后,经济增速进一步加快,前季度GDP增速达到了11.5%,比上年同期快0.8个百分点。在物价变动方面,2007年的显著特征是通胀率逐渐走高,1季度CPI上升了2.7%,升幅略高于上年同期,随后CPI升幅逐渐加快,6月升幅为4.4%,累计升幅达到了3.2%,超过了年初设定的目标。在随后的几个月里,CPI成为了决策部门和经济学界的主要关注点。11月CPI涨幅升至6.9%,创10年来的新高,前11个月CPI同比上涨4.6%(见图1),估计2007年全年也将达到这一水平,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,“高增长,高通胀”的局面已基本形成。
2.总需求全面超过总供给迹象不明显
从CPI结构变化看,本轮CPI的上升与以往经济过热期有显著不同。以往经济过热期间,不仅粮食、肉禽蛋价格上升快,其他类消费品价格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,而2007年除了肉、蛋类价格明显上升外,其他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不是很大,2007年前10个月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30.1%,蛋价格上涨了25%,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6.4%,而CPI仅上涨了4.4%(见图2)。
从其他物价指数的变化看,与以往经济过热时期相比,2007年除了CPI 上升幅度较大外,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(PPI)和原材料、燃料、电力购进价格指数(EPI)上升幅度并不是很大,前11个月PPI和EPI升幅分别为2.9%和4.1%。以往经济过热时期,无论是CPI,PPI,还是EPI皆出现相当高的涨幅(见图3)。由此推断,本轮通胀不是全面性的,目前来看,总需求全面地、严重超过总供给的迹象还不明显。
3.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外需比重继续上升
从3大需求增长的变化看,2007年净出口增长依然强劲,外需比重继续上升,内需比重继续下降。2007年1-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.4%,比上年同期加快2.8个百分点,估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.8%。若考虑物价因素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约11.3%,2006年同期实际增长约为12.1%。从实际需求看,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是减速的。2007年1-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6.8%,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,估计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6.5%,固定资产形成增速约为18%;如果考虑价格因素,估计2007年固定资产实际增长比上年同期也应该是减速的(由于2007年1-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.9%,基本与上年持平,原材料、燃料、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.1%,低于上年全年的水平,估计200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升幅不会超过上年)。2007年1-11月贸易差额为2381亿美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52.1%,根据这一数据估计全年净出口增速大约为43%,如果考虑价格因素(2007年1-11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比上年同期平均升值4.5%),实际增长应该更高一些,估计为49.7%。
根据上述3大需求增长的情况看,2007年外需增长要远远大于国内需求(投资和消费)的增长速度,外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突出,外需占GDP的比重将由2006年7.5%上升到9.3%(图4)。全年外需贡献率将有所上升,估计为21%。 1 2 下一页
版权说明:本站原创文章,由
万象互联SEO优化发表.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hulian.top/zixun/post/6544.html